返回第六百七十四章:大国崛起(七十四)(2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要知道治统一的基础,是族与文化的认同,而对于地缘结构复杂的南亚次大陆来说,这却又是最大的问题。

整合印度所遇到的障碍,具体来说,就是婆罗门阶层对仰的垄断权。

以及种姓制度在吸收外来民族时,所遇到的结构性障碍。

首先,来谈谈婆罗门阶层和仰问题。

大多数资料介绍印度时,往往只是简单的,用印度源自古代的“婆罗门”一笔带过,

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又是否只是一个宗,在不同时期的叫法。

事实上,两者之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简单点说,印度是婆罗门的升级版。

也正是在升级之后,印度才成为不仅限于印度雅利安人,通行南亚不同民族集团的宗。

从技术上看,婆罗门与印度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进入了偶像化、人格神时代,而婆罗门时代,则有更多原始宗的成分。

在婆罗门时代,掌握祭祀权的婆罗门阶层,是人与神明沟通的唯一途径。

仰的基础,就是由婆罗门设定的各种复杂宗仪式,以及身为祭司的婆罗门阶层,他们象原始宗里的“巫师”。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婆罗门阶层更倾向于用宗之力,彻底固化社会阶层。

参考西欧中世纪时期,罗马廷与诸教治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

身为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阶层,显然不会,都对婆罗门阶层的这种权力垄断感到满意。

15世纪末,西欧社会及世俗统治者与罗马庭之间的矛盾,触发了一场轰轰列列的宗改革运动。

此后,以新教或“新”为名的教派,成为了与教、教并立的,广义教的三大教派。

新与教的本质区别,在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理解的s经之意,直接与s帝对话。

由此,将原教罗马廷所主导的祭司阶层,置于了可有可无的境地。

对于无法从罗马廷那里,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新思想的产生,

也有助于自己摆脱罗马廷的掣肘,建立有利于世俗统治者的秩序。

婆罗门教进化的第一步,是将“神”赋予了人的性格、情感特征人格化,以及形象偶像化。

后世印度三大主神分别为:梵天、湿婆、毗湿奴。

其中梵天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湿婆是破坏之神、生殖之神毗湿奴则是保护之神。

事实上,在印度体系中神是非常多的,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上述三“神”,

成为了后来印度的三大主神,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首先,做为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梵天”在偶像化印度时代,占有一席之地,是很自然的现象。

在婆罗门教印度都信仰中,世间万物都是“梵”的化身。

未被人格化偶像化“梵天”神之前的“梵”,也是婆罗门祭祀沟通的对象。

类似的演化进程,在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过,天朝也不例外。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