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七十四章:大国崛起(七十四)(1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是借助亚历山大离世所造成的混乱,被放逐的摩揭陀贵族迅速抓住机会,

在印度河平原的“反马”战争中做大自己,取代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当亚历山大手下的将领,在公元前322前301年通过“继业者战争”,

将大帝留下的政治遗产,大致按亚、非、欧的地缘属性,瓜分为三块之时,孔雀王朝也已完成了,

对北印度的治重塑,并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前来印度河平原,接收亚历山大遗产的希腊人。

公元前305年,孔雀王朝与继承亚历山大帝国亚洲部分的,“塞琉古王朝”的战争开启。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发展成一场全面战争。

而是很快以双方缔结和平条约,并联姻,塞琉古王朝退出印度河平原的结果收场。

这也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印度本土nn成功抵御外部入侵的案例。

除了北印度正处在统一之后的高峰期以外,这一成就,很大程度还因为,

对于塞琉古王朝来说,印度并非势在必得的核心区。

基于在“希腊化”世界中争霸的需要,塞琉古王朝的关注点,一直在东地中海,

王朝的首都,也因此设在地中海东北角的安条克。

如果此时的印度,仍然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接收曾经被波斯长期经营,

并见识过马其顿军团威力的印度河平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就当时情况来看,塞琉古王朝如果一定要“拿回”,并固守印度河平原的话,显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退出印度河平原的塞琉古王朝,也并非一无所获。

印度丰富的物产,使之在进入文明期后,一直是东西方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双方决定,不再以战争形式解决矛盾时,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贸易的繁荣。

对于骨子里浸透商业基因的希腊人来说,对土地的直接占有,从来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这其中所带来的好处,甚至直接反映在了军事层面。

从印度引入的战象,最初的500头,是在缔结条约时,由孔雀王朝赠送的。

而这些战象,在接下来塞琉古王朝的西方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至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苦于得不到印度战象的情况下,不得不谋求训练非洲森林象,

来抵消塞琉古王朝的这一技术优势,结果并不理想。

如果说,塞琉古王朝的野心是在东地中海,那么孔雀王朝想做的,无疑是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了。

这一愿望,在孔雀王朝更迭到第三位君主时,得以在,堪称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身上实现。

阿育王于公元前273至前232年在位,他向南征服了德干高原腹地、向西扩张至兴都库什山脉

,基本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工作,除了最南端的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一带以外。

然而,表面的治统一,并不能掩盖,孔雀王朝所面临的内部矛盾问题。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