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九十三章:天津教案·外交失败(2 / 2)九品大韭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长毛都是奉天主教的”,认定传教士会勾引太平军打进来。}

……

大明·成化时期

“唉……”

朱见深看着天幕里陈述的情报,心中一时复杂难言。

“你说这是愚昧吗?”

万贞儿不知道怎么说,只是握住皇帝的手。

朱见深摇头道:

“争育婴堂与铺面、田地,这是经济上的冲突。”

“百姓并不了解教堂的慈善模式,也不能理解传教士与太平军的区别。这是文化上的冲突。”

“条约里规定了传教士的治外法权,会对地方官府造成压力,使其出于保乌纱帽的利益考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治理上出现偏袒教民的倾向。”

“这是制度上的冲突。”

他叹着气,捶着腿。

“况且,这些做官的只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

“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

“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

“民不信官,也不要他管。”

“自顾自的,最后惹出事端。”

“你说,这是愚昧吗?”

“非以愚昧二字简单指斥啊。”

……

【事发后,法、英、美、德、俄、比、西七国,联合向清廷发出照会抗议。】

【法国军舰更开往大沽口鸣炮二十七响示威。】

【当时清廷对如何处理此案,有两个论调。】

【以慈禧太后、同治皇帝、醇亲王奕譞、内阁中书李如松、监察御史长润、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首的论理者。】

【主张抓住机会将洋人们赶出大清,以雪先皇被英法两军从京城赶跑逃亡热河的耻辱。】

【以恭亲王奕訢奕訢、翰林院掌院学士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广总督李鸿章为首的论势者。】

【主张顺势而为,现在与法国开战,等同与各国同时为敌。清廷军队的战斗力可以抵御洋人于一地,不能抵御洋人于七省。】

【可以与洋人相持一两年,不能与洋人相持几十年上百年。结果一定是洋人不断武力寻仇,很可能再现咸丰皇帝逃亡热河的耻辱。】

……

大汉。

“你们怎么看?”

刘邦对底下的二子提问道:

“是该顺势,还是该雪耻呢?”

刘盈与小刘恒一同摇了摇头。

刘盈先开口道:

“是顺势还是雪耻,主动权从一开始就不在清朝手里。”

小刘恒继续道:

“顺势,必要交出百姓,此乃伤民。输。”

“雪耻,咸丰之事尚且不远,所谓骑兵如雪入油锅,不当一提。亦输。”

“事一开始就是死结。”

“就看是饮鸩止渴还是放手一搏罢了。”

刘盈最后道:

“不过就看清廷主政者的想法,还是饮鸩止渴吧。”

刘邦笑着捋须,对吕雉道:

“你说乃公的种怎么就这么好呢?”

吕雉面无表情,不想理他。

……

【“论势者奕訢”与“论理者奕譞”的冲突,让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在1870年进退失据。】

【当时直接负责处理天津教案者,原本应是时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朝中“论理派”的攻击对象也主要是崇厚。】

【而崇厚是奕訢的心腹,攻击崇厚就是攻击奕訢。】

【为了脱离旋涡,崇厚于教案发生后立即给总理衙门呈递了一份情况汇报,敦请朝廷派直隶最高长官曾国藩前来主持大局。】

【曾国藩给崇厚去了一封信,表态愿意协助他办理此案,愿意与他“祸则同当,谤则同分”。】

【但是,奕訢与崇厚要的不是“曾国藩前来协助”,而是“曾国藩前来主持”。】

【于是,在奕訢的运作下,崇厚很快被任命为赴法钦差离开了天津,处理教案的重任,遂全部压到了曾国藩的身上。】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表示,这套手法我那亲爱的信王非常熟练。

“甩锅吗……”

看来这朝内不太平啊……

也是,越是朝堂末年党争就越严重。

“曾国藩……啧啧,好一口锅,可得背稳了。”

朱由校嘴角带笑,心里却一片波澜不惊。

随后……

『天启皇帝:你们大清亡了也是自寻的,这时候还提防汉臣呢,有功之臣都能当锅用,你们不死谁死啊。』

……

一众皇帝都愣了一下。

自打群情激奋骂了一通宋高宗后,这玩意儿就没怎么动过。

现在……

看着天启那骂街的话语。

一些本性就不太正经的“流氓”开始活了心了。

而这时,热闹也来了。

『乾隆皇帝:天启帝还是要保重身体为妙。』

『若阳气不足,朕这有补阳壮气之法,可使天启帝子嗣丰盈,龙精虎猛。』

众皇帝眼睛一亮!

打起来了!

……

大秦。

嬴政皱着眉看着聊天群。

“……乌烟瘴气……”

刘邦支着耳朵听着。

什么东西乌烟瘴气?

……

【这时的曾国藩已经59岁,右眼失明、肝病日重,长期遭受眩晕病症的折磨。】

【天津教案发生前夕,曾国藩似乎已觉察到自己大限将近。】

【他让李鸿章帮自己运来建昌花板做棺材,以备后事。结果花板与朝廷的谕旨同日抵达保定。】

【谕旨里殷切关怀他身体如何,又意味深长地问他是否能够处理这场教案。】

【这询问实是一种提醒:教案发生在直隶境内,曾国藩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

【7月8日,曾国藩呈给朝廷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引爆了朝野舆论。】

【折中表示,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并准备以一命抵一命的原则处死二十人。】

【一时间“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京城湖南会馆悬挂的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会馆还将曾的名籍削去,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

【昔日的道德圣人,瞬间沦为举国士大夫口诛笔伐的对象。】

【昔日的中兴名将与旷代功臣,瞬间成了“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

【“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

{《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同日,朝廷召集会议就如何处理教案进行了讨论,慈禧在会上表态说,“此事如何措置,我等不得主意”。}

{同日,慈禧还以同治皇帝的名义给曾国藩下旨,内中对处理事件的具体方案一字未提,只反复强调朝廷的期望是“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要曾国藩做到既不与洋人开战也不能失了民心。}

{也是在这一天,朝廷删减了曾国藩“论说持平”的奏章,然后将其公开披露。随后,曾国藩被朝野舆论骂成了“卖国贼”。}

{自称“我等不得主意”的慈禧,其实早已打定了主意。}

{所谓,“和局固宜保全”的口号必须高调多喊,但与洋人开战则万万不行。}

{“民心尤不可失”,所以朝廷在面子上不能直接表态,说要惩办参与打杀的民众,但这个事要做且不妨交给曾国藩来做。}

{哇……妙啊……曾国藩也是好起来了,有实习生待遇了。}

……

大清·光绪时期

慈禧扶了扶旗头,语气难明。

“曾国藩要用。”

“但一定要是一个偏袒洋人的曾国藩。”

光绪瞄了一眼聊天群,又想起曾看过的原本折子,淡淡道:

“所以朝廷在公布曾国藩关于案情调查的奏折时,刻意删去了他为天津绅民辩护的五条理由。”

慈禧平静道:

“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也是中兴功勋,声望之高无人能及。”

“由他来消弭中外冲突,远比由崇厚这类人与洋人达成妥协,更能堵住朝廷上下的悠悠之口。”

光绪想着这位老妖婆的一切操作。

“不可与洋人开衅,不可重蹈庚申之变的悲剧。”

“删减曾国藩奏折中为民众辩护的内容后,再将奏折公布,相当于给他戴上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也相当于给朝廷的媾和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

“就如同许多人的好坏善恶全靠同行衬托,许多事件的舆论风评也往往取决于同类对比。”

“只要有曾国藩恶劣的卖国行径在前,朝廷的和解措施将会很自然地变得可接受,甚至值得赞美。”

“高……真是高……”

慈禧不在乎皇帝言语里的尖锐。

无能之辈的狺狺狂吠罢了。

“所以,本宫让你想想怎么让曾国藩成了开派祖师。”

“人活着时有用,人死后更有用。”

……

【天津教案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官员方面,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流放黑龙江。】

【百姓方面,冯瘸子、刘二等二十人被判处死刑,小锥子、王五等二十五人被判充军,后来李鸿章接手善后,有四名被判死刑者改为流放。】

【而为了一劳永逸避免再出现“天津教案”,避免再出现“庚申之变”。】

【清廷在1871年最在意的工作,也是总理衙门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就是拟定了一份《传教章程》。】

【清廷希望用条约文件的形式,将晚清的民教冲突有序管控起来。】

【遗憾的是,在说服各国公使接受《传教章程》这件事情上,总理衙门失败了。】

【英国政府以担心影响商业为由,拒绝与清廷订立《传教章程》。】

【没有英国做调节,总理衙门只能单独面对法国的强硬立场。】

【1871年11月,法国政府回复称,绝不同意该章程,并威胁说,若清廷执意要实行《传教章程》,可能会导致两国友谊动摇甚至决裂。】

【总理衙门没有国家实力做筹码,无法让法国政府坐到谈判桌前,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清廷试图依赖条约外交来化解中外冲突的首次尝试,至此宣告失败。】

即使按照当代价值观。

应该当一个碌碌无为所谓的“好人”。

还是做一个可能会被扣上骂名但符合当下利益或不得不做事的“混蛋”。

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

就像课本里面只说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其他都不说一样。

但就如翦伯赞范文澜等提出的“宜粗不宜细”。

这为后续解释权也留下了余地。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