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八十八章:大国崛起(八十八)(1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比如,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王国,公元前1世纪建国的“扶南”。

以及扶南衰弱后,同样在湄公河中下游地区崛起的“真腊”,印度都享有国的身份。

在印度本土所经历的,长达千年的婆罗门印度,与以佛教为代表的“沙门思潮”宗之间的竞争,同样也在东南亚延时上演。

只不过,东南亚整体黄种人属性的特点,本身对于具有族隔离作用的“印度”,并没有刚性需求。

所以,更具平等思维的佛教,最终取得了主导地位。

当然,毕竟印度曾经在东南亚兴盛一时,两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

后世的人们,依然能够在中南半岛的佛教国家,看到一些印度文化的遗存。

比如,暹逻最著名的宗标志“四面佛”,其实就是印度三大主s中,被边缘化的“梵天”。

印泥的戏剧舞蹈在分类上,属于印度舞系等。

需要说明的是,东南亚尤其是南岛部分,并非只是海洋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包括南洋群岛在内,分布于大员岛以南的,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岛屿之上的“南岛语系”族,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能够充分体系这一族群的海洋属性。

最迟在公元1世纪,为独木舟一侧或者两侧加装“弦外支架”的技术,以在恶劣气候中,

保持舟体平衡,就已经帮助“南岛语系”族,从东南亚地区向外扩散了。

其中,向太平洋地区迁徙的部分,形成了后世分布于威夷、新兰等地的“波利尼西亚人”。

向印度洋方向迁徙的,则主要成为了“达加斯加人”的族源。

留在南洋群岛地区的南岛语系族,主要包括来西亚、印泥、律宾等岛屿国家的部分,

在语言分类上,则属于“印泥语族”。

通常情况下,广义的“来人”就是指向这一族群分类,狭义则是指来西亚人。

如没有特别说明,我所说的“来人”,都是指广义层面。

基于体量关系,岛屿本身,很难产生原生文明。

其位置也使得,其在文明的学习层面,落后于可以海、陆两线,接受外来影响的中南半岛。

以西方的命名方式来说,整个东南亚,可以分为“印支”和“东印度群岛”两个板块。

不过从天朝的角度来说,将称为“中南”和“南洋”两个板块,会更让人舒服些。

当然,从尊重其本身属性的原则来看,后者更应该被称之为“马来”板块。

六甲海峡是两大板块,天然的地理分割线。

但实际上,两大板块的地缘分割线,却并非是它,而是在来半岛北部的“拉地峡”。

后世经常被热炒为下一个,“拉马运河”的拉地峡,也是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的地理分割线。

由于马来半岛虽然在地理上,属于中南半岛的延伸。

但其狭长的走向,以及基于六甲海峡而来的海洋属性,使之在地缘上,成为了马来板块的组成部分。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