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四十章:大国崛起(四十)(2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刚果王国这个治体就此消亡了。

退回刚果河北岸的刚果王国,实际直到柏林会议之后,才消失于地缘治舞台的。

尽管在葡萄牙人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尝试过,对通过中非海岸线进行贸易。

但在地缘治层面都没有造成过重大影响。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在加蓬湾的登陆,才是造成本地区,地缘治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

登陆加蓬湾的法国人,在加蓬湾建立了一座,安置被解放奴的“城”,也就是后世的加蓬首都利伯维尔。

从技术上看,这一时期已是奴隶贸易的尾声。

以解放奴为名,治介入非洲未开发瓜分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治正确。

与英、米两国在“胡椒海岸”,建立“城”弗里敦,塞拉利昂首都,利比里亚之国,并取得相应利益一样。

法国也人凭借“”之名,成功的在西非沿海,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法国人到来之前,大部为热带雨林所覆盖的加蓬地区,基本还是处在部落时代,与胡椒海岸的情况类似。

洛佩斯角以南地区,名义上属于刚果nn的势力范围。

然而一如我前面所分析的,刚果人的真正统治区,是在刚果河流域下游北岸地区。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将黑非洲作为海外扩张重心的决策。

以及,比利时在刚果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探索,对法国造成了强烈的。

为了避免,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刚果流域为他人所取。

法国人开始由加蓬地区,向刚果河流域强势渗透,以图在刚果盆地争夺占中占得先机。

与此同时,德国人也从喀麦隆东南,透过刚果河上游的桑加河,向刚果盆地渗透。

10年,德国人完成了对“法属刚果”的占领。

德国人控制下的喀麦隆,也成功的在刚果盆地插入了一只脚。

其中,法属刚果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地缘治上,就是造就了,位处刚果河中游乌班吉河下游,刚果河上游河流以北的刚果布。

之所以会有个如此纠结的名称,是因为“刚果”二字,所蕴含的巨大地缘治价值。

让立后“法属刚果”与“比属刚果”,都不愿意放弃这个标签。

而是分别为自己取了个“刚果和国”、“刚果主主义和国”的名字。

其中,“比属刚果”曾经在1971年,更名为“扎伊尔”,刚果河又称“扎伊尔河”,意为“大河”。

但在1997年,又改回曾经的“刚果n共和国”。

单纯从在刚果河流域的占比来看,面积7倍于法属刚果的比属刚果,执念于“刚果”这个标签,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却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以至于,必须把二者的首都简称,标注在国名后面,才能够在字面上,区别出二者来。

刚果金和刚果布两国,在地缘治上的纠葛,并不仅仅体现在字面上。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