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湖,乍得湖的淡水属性并不常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个奇迹。
从技术上看,如果乍得湖是一个终端湖的话,那么它的盐度上升,几乎就是一个必然。
除非它并不是一个终端湖,而是一个中继湖。
在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这个弧性湖泊的西半部,就是一个淡水湖,通过狭窄水道相连的东半部,则是一个咸水湖。
为巴尔喀什湖提供主要补水的伊犁河,是从西端注入湖泊的,东半部湖盆的地势,较之西半部又更低。
使得淡水属性的西巴尔喀什湖,实际成为了一个中继湖,并得以将河水带来的矿物盐,倾泄到终端湖属性的东巴尔喀什湖。
那么乍得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其实要更为复杂一些。
因为从表面看,即使远离沙里洛贡河河口的北部湖区,含盐量也很低,当然比河口略高。
也就是说,乍得湖本身,并没有像巴尔喀什湖那样自然分区。
真相是表面上看,乍得湖并非乍得盆地的最低点,在它东北部约400公里。
靠近乍得、尼日尔边境处乍得境内,有一片海拔更低的“博德莱洼地”法语bprssn。
前者海拔低点约在270米,后者则仅有155米。
通过地下岩缝,乍得湖水最终得以渗排向博德莱洼地,并使之实质成为一个中继湖。
只不过,由于博德莱洼地的位置,已经进入了撒哈拉沙漠,高蒸发量,使得人们无法在此,看到宽广的水域。
乍得湖的淡水属性,使之具备了聚落人类的功能。
然而,真正使得生活在乍得湖区的土著部落,有机会在地缘治舞台上展现风采的,还是它位处萨赫勒地带南部的地缘位置。
当西非黄金帝国之名,逐渐为北部绿教世界所知时,那些从埃及、利比亚方向而来的沙漠商人。
可以选择先进入乍得湖区,然后再西入尼日尔河流域,或者“黄金海岸”。
同时,在贸易线向中部非洲纵深渗透之后,即使是来自马格里布地区的商人。
也可以选择绕过黄金帝国的控制区,直接以乍得湖区为中继点,向南开拓市场。
另一条凸显乍得湖地缘地位的贸易线,是经由西非通过东非的贸易线路。
尽管乍得湖不再直接连通尼日尔河、尼罗河了。
但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萨赫勒地带之后,萨赫勒地带的横向常态交通,就已不是问题了。
分隔尼罗河水系与乍得湖水系的分水岭,是一个后世频繁见诸报端的地名达尔富尔高原。
这片位于原“苏丹和国”西南边缘的高地,后世也是南、北苏丹相争的焦点地区。
对于来往乍得湖与尼罗河中游的商人来说,达尔富尔高原就是他们的中继点。
而放在东西非贸易的层面来看,充当地缘枢纽的就是乍得湖了。
沿乍得湖兴起的土著nn,叫作“卡涅姆博尔努王国”。
9世纪的b人得知这个国家的信息时,它是以“卡涅姆”n,又译卡内姆或加涅姆之名,兴起于乍得湖东北部。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