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九十九章:我们的航路(五十五)(1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终,尼拉方面严辞拒绝了郑功的要求,在1662年7月,向后者发出了正式回信。

西班牙人之所以敢这样做,很有可能是因为已经知道郑功病故,而他继承者正在稳定权力的消息。

不过,这并没有从战略层面,消除掉明郑来袭的风险。一旦大员失守的话。

那么地理位置最为接近的吕s岛,仍然有可能重新上演,当年荷兰人在大员所面临的一幕。

事实上,在163年,s琅攻、明郑失守澎后,大员内部的确有过此想法。

只是此时明郑所面临的形势,又与当年有很大不同。

在郑功攻之时,明郑尚能在以仙、鹭为核心的南沿海占据军事优势。

并据此从天朝沿海,获得火炮、粮食、人员等物资的补给。

然而澎海战的惨败,使得明郑已经无力稳固自己的后方。

这意味着,如果明郑一定要集合最后的力量,去攻取尼拉的话,那么不仅大员会马上落入s琅的手中。

孤注一掷的明郑远征军,也势必会陷入“清西联盟”的前后包夹之中。

考虑到当年在拥有大后方,并且荷清联盟未能达成的情况下,准备充分郑功,都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攻下大员,仓促成行且后有追兵的明郑,在律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以华夏文明的原始属性来说,能够在大航海时代拿到大员,已经是能力的极限了,尤其这座岛屿还曾经被荷兰殖民过。

至于很多人所期盼的东南亚地区,则已超出了央之国的地缘辐射范围。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来自天朝的移民,能够在东南亚的局部地区,占据人口优势。

甚至生成一些准国家体,但在没有母国为之提供后盾的情况下,都成为了历史的过客。

正因为如此,郑和那次奇迹般的远洋冒险,并没有成为本文的一条主线。

而郑功与大员的前世今生,却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尽管以央之国走向海洋,及后世的“一一”战略的需要而言,前者会更具象征意义。

但郑和的壮举客观上,并没有对央之国的地缘结构作出过根本改变。

至于大员,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层面,它的样本价值,对于华夏文明和央之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即可以透过大员,看到古老的华夏文明,最初是如何与西方文明交汇。

又能够通过探究当中的地缘因素,制定以后我们的战略计划。

如果说明郑和郑功的贡献,在于从大的地缘框架中,将大员纳入了“央之国”的范畴。

那么清朝和s琅的贡献,则在于将大员从治上融入了央之国。

在这个转变之中,并非没有意外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郑功病故之后,他的继任者已经意识到,nn陆在战略上的不可行。

仙、鹭等天朝沿海据点的相继丧失,更加深了这一认知。

因此,此后郑氏大员现实追求的,并非是恢复我朝的在央之国的治地位。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