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八十七章:我们的航路(四十三)(1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由于水底沙洲的作用,大员水道的西侧,原本分身出来了两个入口,我们可分别称之为“北航道”和“南航道”。

在荷兰人入主大员之后,除了立即在大员岛北侧,构筑热兰遮城以外。

还随即在“北航道”北侧的“北线尾岛”西南,构筑一方形海堡,并试图以其为中心,打造商业基地。

因其遗址位于后世南四草湖,今称之为“四草海堡”。

不过北线尾岛的成陆状况,并没有大员岛那么好。

包括四草海堡本身,亦于1656年被海水冲毁,因此,并没有为荷兰人的防御作出贡献。

荷兰人没有修复四草海堡,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在郑功攻台之前,北水道已经由于淤塞,完全不能使用了。

有鉴于此,修复四草海堡并不是很有必要。

然而通行条件较好的南港道,实际也淤塞很厉害。

以至于在低潮之时,水深只有一米多,无法通航大型船只。

前往大员贸易的大型商船,经常只能在水道之西卸货,以小船向台江内海转运物资。

未对航道进行有效疏浚,并非技术原因。

甚至可以说,在处理海陆关系问题上,荷兰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经验的一群人。

后世,荷兰有差不多15的国土,是通过围海造陆得到的。

荷兰立战争,是这一延绵了数百年的改造自然工程的战略起点。

在将沿海滩涂改造成陆地的同时,荷兰人同时也挖掘出了很多人工港口,比如著名的荷兰特丹港。

可以说,先天不足的荷兰,能够成为这个世纪的海上商业帝国,正是受益于他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来自明郑方面的威胁,一定程度影响大员的疏浚。

一方面,荷属大员当局,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郑成功方面,包括向巴达维亚当局争取资源。

另一方面,一条无比通畅的大员水道,对于已经预感到危险的荷台当局来说,未必是好事。

在很多战役中,明显处于被动一方的防御者,会采取主动堵塞航道的办法,来迟滞对手的进攻。

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阻止本军舰溯江而上。

当时的国民n,曾经组织43艘军舰商轮、15条民船,在长江航道江阴段自沉。

对于荷兰人来说,在还没有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主动阻塞航道无异于自断财路。

不过要是因此而对疏浚航道有所顾虑,亦属正常。

问题在于,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

人类虽然有改造自然力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自然力面前,还是显得十分渺小。

1661年4月30日凌晨,取道澎的明郑大军,进抵台江内海。

晨雾消散之后,驻守热兰遮城的荷兰人惊恐发现,大员水道之侧已是如森林般密布的船桅。

更让他们惊恐的是,固若金汤热兰遮城,并没有能有效阻止明郑大军。

仅仅过了半天时间,郑军主力便借由鹿耳门水道涨潮之际,进入台江内海。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