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六十八章:我们的航路(二十四)(1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此之前,以皇驻地为标志的倭国s都,一直身处本南部的“关”地区,时间长达1000多年公元79416年。

只是,在没有其它都城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都城并没有必要被叫作“京”,而是被称之为“都”。

因为都治地位的存在,关地区又被称之为“畿地区”,其所处的这片平原之地,自然也可被命名为“畿平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关、关两大平原之间,延绵有300公里左右的山地。

以及以古屋为中心,与此二者共称倭国三大中心平原的“浓尾原”。

所以关、关两地的地理分割线,或者说那个“关”在哪里,实是有些争议的。

从“风水”角度看,身处畿平原东北角的都,背靠山地以及倭国最大的淡水湖“琵琶”。

三面临山的类盆地结构,使在在安全上有很大保障。

源出琵琶“淀川”的水系,则帮助都西南方向与太平洋相通。

在淀川下游为都拱卫出海口的,则是倭国另一个著名城市阪。

这片平原,有时也因此被命名为“阪平原”。

二者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燕京与津的关系。

都的选址体现了倭国农业文明的背景。

然而,倭国毕竟是个被海水四面包围的国家,并且资源匮乏。

无论古代倭国是不是想封闭自成一体,都必须通海上贸易,从外部获取资源、技术,乃至治、文明层面的经验。

包括内部诸板块的交流,也很大程度依赖海上交通。

基于这一地缘背景,身为都门户的阪,很早就成为了,一座商业味道浓厚的城市。

以至于在后世,广为流传着关于“阪商贩”、“阪师团”的种种笑话传闻。

“都阪”式的地缘关系,与自视“地大物博”、“四海之内”的央之国有很大区别。

燕京以及其它天朝古都,只需要通过陆地运河,从境内富庶之地征调资源。

便可满足王朝运行,并不需要一个能够直通海外的门户。

在元明两代,东临渤海的津,之于帝都燕京来说,长期以来的功能,只是一个“卫城”津卫。

其被选择的原因甚至不是因为沿海,而是因为地处南北运河的交接点。

直到天朝的大门被从海上打开之后,津方有机会,凭借沿海优势,成为华北工商业中心,并获取一个“直市”的治地位。

在治维新时代的倭国,作出了“脱亚入欧”决定之时,倭国同时在文明属性上,也面临着一个转型。

之前未充分挖掘的海洋,成为了倭国脱亚入欧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临海东湾拥港、加上户幕府两百多年的经营。

已使得京和关地区,成为了倭国最具实力的板块,这样的位置,显然比京要更为优势。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