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六十六章:我们的航路(二十二)(2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真正与我国大陆隔东海相望的,是时称球的冲s群岛。

至于倭国列岛,则与朝半岛、库岛以及俄控制下的外东北地区,一起围就了本海。

不幸的是,由于俄在向远扩张时,极力打通了自己,与朝半岛的陆地通道。

导致我国,被挤出了本海沿岸国家的行列。

单从本海的存在,与倭国列岛的地理关系来说,倭国的历史,似乎应该更多同俄联系在一起。

然而由于外东北的恶劣环境,倭国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进行地缘沟通的对象都是朝半岛,以及西南方向的天朝。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俄坐实了对远东的控制,本海才开始进入地缘治舞台。

在此之前,尤其是中、倭开始与西方,进行接触的15世纪上半叶,倭国本土,甚至还没有形成,“四”的地理观。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北道”当时,还没有出现在倭国的版图中,而是为“夷人”所控制。

尽管倭国更愿意以单一“族”国家自居,但事实上北方的夷人,却一直存在于倭国历史中。

所谓“夷人”,后世被称之为“阿伊人”。

其族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不过其与倭国主体族在体质上的区别,却还是很明显的。

针对北方夷人的战争,从夷人手中夺取新的土地,长期以来,一直是倭国内部,最重大的事项之一。

以至于“征夷将军”一职,最后成为了幕将军的专有头衔。

如果麦哲伦准备从太平洋返航的旗舰,遇到的台风再猛烈些的话,说不定就把他们刮到,倭国尚未控制的北道了。

只不过,就算登岸的话,这片土地估计也会让西班牙人失望。

事实上,倭国一直19世纪后期,才算真正控制北道。

而这当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寒冷的北道,无法种植倭人的主粮水稻。

当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

培育出耐寒水稻的倭国,最终还是完成了对北道的融合。

这一技术,后来甚至使得我国北地区,成为了天朝最优质大米的产地。

北道亦是倭国顶级大米的出产地。

一片连基本农业潜力都不具备的土地,暂时是不会引发欧州人的关注的。

真正在倭国历史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地域占优的本岛,以及面积虽但位置占优的九岛。

后世认为,以倭人自居的“族”,主体是从朝半岛迁入的。

基于这一背景,族最初在倭国所控制的土地,应为九岛及本岛南部地区。

事实也的确如此,族的族和治起点,是曾被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所记载的“邪台国”。

是当时分布于倭国南部地区,上百个部落国家中的一员。

这些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的东海小国,被统称为“倭国”,人则被称为“倭人”。

“倭”字的本意为矮小之人,其得名盖因当时的倭国人,身材较天朝及朝之人要明显矮小。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