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五十章:我们的航路(六)(2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后世“台风”一名在气象学上,已经扩张为西北太平洋上,类似气象的统称了。

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以及大西洋地区,此类气象的中文名称则为“飓风”,英文名rrn。

虽然气象学家们对于什么样的风力,能够被命名为台风飓风。

包括如何为这些“气旋”分级、分类,还会有更细致甚至不同的看法。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知晓上述区别就已经足够了。

麦哲伦之所以能够安然横渡太平洋,受益于他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

后世人类仍然没有搞清,台飓风的生成过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能量来源于海面生成的水汽。

在温度较高、水汽充足的环境中,形成气旋生成的频次相对高,发展和增强也较快,水汽不充足的洋面上则反之。

为此,无论被打上什么标签,这些源自海洋的大风本质都为“热带气旋”。

正因为跟温度、水气两大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能够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破坏力的热带气旋。

被气象学家认为是台风、飓风级的,基本都发生在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r带地区。

以我国沿海来说,其北限大体就是杭州湾的位置。

这意味着台风抵达长三角平原,便已是强弩之末了。

从频次上来看,南半球发生的热带气旋数量,要远少于陆地面积更大的北半球。

同时,南美洲左右的南大西洋、太平洋东南海区,更是几乎没有此类灾害性气象的产生。

这意味着,麦哲伦不仅在太平洋水域的航行中,没有遇到恶劣气象的挑战。

在沿南美大陆东岸南行的过程中,同样不会遭受风暴的袭击。

然而中北美洲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地区,是北大西洋的飓风肆虐的核心区。

相比之下,东侧的欧州所受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在哥伦布及后来者的美洲之旅中,欧州人已经领略过这些飓风的影响了。

因此,即使麦哲伦在大西洋的航行,同样风平浪静,也是没有可能,把这片海洋视为一片太平之海的。

公元1520年11月2日,是麦哲伦和他的四条船离开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日子。

为了给自己一个好兆头,麦哲伦将海峡最西端的岬角命名为“希望角”bs。

如果从躲避风暴的角度来说,倒的确起了作用。

然而要知道,地球上46的水面都属于太平洋,整片海洋东西最宽处将近20000公里。

在不知道终点在哪的情况下,穿越如此广袤的海面,风暴绝不是唯一的挑战。

补给和心理上的压力,随时可能酿成另一次哗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抵达下一片陆地。

那么麦哲伦在太平洋中所期盼的第一块陆地,究竟在哪呢?

以类型来说,岛屿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为位于大陆边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原为大陆一部分的“大陆岛”。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