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三十九章:沿海状况(二)(2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葡萄牙人在古屯选定的“离岛”,并不是后来被英国人选定的“港岛”。

而是港岛之西,面积更大的“大屿山”岛,具体为西侧的大澳。

由于隶属当时的“屯”境内,葡萄牙人将这座岛屿命名为“屯岛”。

不过在后世港,与左近的港岛相比,大屿山则要安静和原生态的多。

从建港的角度看,港岛北沿的维多利亚港,其实比大屿山要更合适做离岛基地。

只不过代表整个欧州初控中国的葡萄牙人,暂时还不敢太过深入水道。

如果遇到攻击,离大陆更远的“大澳”,会更有利于葡萄牙人向外洋撤退。

事实上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大屿山便因为上述地理特点,成为了走私商人们交易的场所。

在大屿山建立据点的葡萄牙人,并没有放弃从外交层面,打通贸易通道的努力。

包括那些走私商人为谋得庇护,与地方官员所做的灰色交易。

葡萄牙人也同样都做过,并继续向“屯”,及其它地区试探性扩张贸易据点。

总得来说,广地方官民对于葡萄牙人的到来,整体并不排斥。

毕竟这样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贸易利益。

然而葡萄牙人明显的“蕃人”身份,很难不让身处华北的保守官员,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法。

因此在权衡之后,我朝决定彻底驱逐这些葡萄牙人,让帝国的东南海岸继续回到一个可控的程度。

以葡萄牙人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不能和平获取贸易权,甚至垄断贸易权的话。

他们也绝对不会放弃,用武力迫使对方屈服的尝试的。

公元1521年,在做好充分备战后。

我朝军队,向葡萄牙人的据点发动了两次攻击,朝庭称之为“屯海战”。

在第一次攻击遭遇失败后,第二次攻击取得了大胜,总计6艘葡萄牙船只中,只有三艘逃出生天。

只不过在战争过程中,葡萄牙人的技术优势,也让我军的主帅,广海道副使汪鋐大为惊叹。

海战的胜利,更多是基于地利与人和优势。

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火攻及派出“水鬼”凿船,成为了致胜的关键。

在后世中国形容西方列强优势时,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船坚炮利”。

虽然我国在这个历史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不足。

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类的思维影响下。

我国历代王朝,其实都并不忌讳,在技术上向外族学习的。

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以及晚清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洋务运动”,就是典型。

不过真正要说向欧州人学习技术的开端,却是“屯海战”之后的我朝。

在屯海战中,葡萄牙人灵活快速的“桨帆船”,给广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地中海,桨帆船被称之为“加莱船”。

除了使用帆以外,细长的船体两侧,还有如蜈蚣足般排列的船桨,使之能够快速和灵活的航行。

在古希腊、罗马,乃至威尼斯称霸地中海的过程中,桨帆船一直都是海战的主角。

虽然中国人也很早就使用帆、桨,甚至还创造性的发明了可以控制方向、提供动力的“橹”。

甚至还有车船这样先进的内湖快艇。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