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说明他在香江精英人士心中的分量。
现在却给予这本小说如此崇高的赞誉,可想而知带给这群人有多大的震撼。
震惊之余,就是对这部历史小说深深的好奇。
办公室里,
不知过去多久,始终默不作声低头看书的陆铿,抬手朝着桌上杯子伸去,
也就是这时,一直未曾离去的胡菊人,道:
“陆公,茶凉了,我给你重新泡一杯吧。”
陆铿头也没抬起来,用鼻音嗯了一声,目光继续盯着眼前的小说。
等胡菊人泡好茶放在他跟前,才依依不舍的将目光移开,随后轻轻吹动着泛起的茶叶轻抿起来。
“我还是不信他能写出这种惊世巨作。”胡菊人道。
陆铿瞟了他一眼,喝着茶,并说道:“你看过?”
胡菊人点头道:“嗯,花了一天看了一点点,正是看过才不信。”
怎么说呢,开篇看的云里雾里,后面越看越心惊。
这种夹杂着人性的顶级权谋,他不信能出自一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之手。
“你应该看完的,最起码也要看过一半再做评价。”
陆铿放下茶杯,拿起一旁的书签夹在刚刚看过的地方,再轻轻合上。
嗯?
胡菊人惊讶道:“难道您也认为他写的!!”
陆铿微微点头:“最起码大部分是的。”
其实不光胡菊人在怀疑,哪怕是没看这部小说之前的陆铿也是这么想的。
一個香江土生土长的人写了一部大明的历史文,还只有二十来岁?
换成谁都不信。
他们同时的念头就是三月在借张文达之手邀名。
只是看过之后,陆铿才明白哪些部分是属于张文达,
一个人的文风是用几十年形成的,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
陆铿与张文达认识快三十年了,先不说对张文达风骨的信任,
单就书中哪些属于张文达修改的部分,几乎一眼就能瞧的个大概。
所以陆铿看到一大半,才对其深信不疑。
深信归深信,却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最后陆铿道:
“仅凭这一部书,此后香江文坛再无人敢他在面前称做前辈!”
胡菊人倒吸一口凉气。
就如陆铿所言,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江文坛死一般的寂静。
无人再提起这部小说,
有张文达写了那篇【大明创作始末】的作保文稿在先,金镛的那篇随感在后,
大部分知识分子对这部小说作者是三月这件事实已经无疑,
不过,不怀疑归不怀疑,但一想到对方那个年纪,心里就别扭。
有一种空活几十载的念头。
所以很多人都心照不宣的闭口不言,
直到,弯弯的那位小蒋某天忽然发文说:
“要是早十年出世,想必家父一定会见一见这位作者。”
此文一出,弯弯的文化部第一时间打电话到香江自由总会,
要他们务必联系上这位大才子,邀请到弯弯来一趟。
收到这个消息,香江一群倾弯弯的文人纷纷跳出来对三月以及这部《大明挽歌》的各种吹捧。
有意思的是,《大公报》《文汇报》这种左派的报纸,居然也对这部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让原本处在中立的一些知识分子,摸不着头脑。
一时之间,香江文坛的气氛显得有些怪异。
而娱乐圈也因为小蒋的这篇发文,引起不小的连带反应。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