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于赵认为,以北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外喀尔喀这样的部族区分边民,最终导致的只有一个结果,边方逐渐失控,因为只要他们的共识没有瓦解,那么围绕着这些共识,必然会产生动乱。
兵部尚书曾省吾颇为认真的说道:“官厂内部和周围的赌坊要完全禁绝,辛辛苦苦赚点血汗钱,都扔到赌坊里,被这些势要豪右的走狗们用骰子朘剥,是不允许发生的事,厂中法例办,理应加大力度,查到就绝不姑息。”
这种重资产的投入,不是一家一户的势要豪右们能够做到的,同样其利润之厚,也不方便被势要豪右所掌控,一如汉初,七国掌控铸币权,搞了七国之乱出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因为驰道修通,侯于赵入京只需要八天的时间,但就是这几天的时间,让侯于赵始终放心不下春耕之事,左右为难,还是直接走了。
“吏部部议,将辽东都司脱离山东布政司管辖,从都司升为行省。”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吏部部议的提议,将辽东都司从隶属于山东脱离,成为辽东承宣布政使司,正式成为大明的行省,一级行政区之一。
“谢陛下隆恩。”侯于赵不傻,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后,就赶忙谢恩了。
朱翊钧当然知道侯于赵喝醉了,太白楼可是皇庄的产业,会同馆驿也是大明朝廷的衙门,侯于赵这个马上要做巡抚的人,更是万众瞩目。
侯于赵沐浴更衣后,才算是彻底的清醒了过来,换好了朝服,确定仪礼没有问题后,坐上了车驾,匆匆前往了通和宫御书房,在路上,侯于赵拿着昨日酒后写的奏疏,看了许久。
法例办,是官厂里的衙役,但都是由退役军兵构成,归工部、刑部、兵部三部管辖,安置老、伤、病锐卒,维护官厂法例,法例是从永定毛呢厂开始时,刑部尚书王崇古就不断强调的,再加上三逢三必的推行,让官厂的管理更加完善。
从字迹上看,这的确是他的亲笔手书,可从内容上,怎么看都有点匪夷所思,倒不是说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而是其结构之完整,逻辑清晰且缜密,有头有尾,已经可以直接呈送御前了。
大明在四处出击四处开拓,这些新辟之土,到底拿这些个边民怎么办,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之前只是笼统的称其为边民。
“那就不改了。”侯于赵也觉得没什么必须要纠正的,反正执行上,还是王民,王,使臣服。
侯于赵跟皇帝说起了辽东的趣事,这对于深居皇宫,被束缚在皇位上动弹不得的朱翊钧而言,是新奇的见闻,他需要坐在皇位上,坐在黄金马桶上,镇压异空间四大邪神。
牛马要给草料,尥蹶子的时候也要安抚,生病的时候,也要看病,需要繁衍的时候,还要拉去配对,把人当草芥,那才是肉食者之鄙,把人当牛马在侯于赵看来,已经是仁慈了。
“两宋煤专营一斤煤两百文,朝廷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我唯一要说的,我赞同。”海瑞看了一圈代表都察院进行了表态,作为监察、纠错力量的重要构成,都察院会行使职责。
“次辅所言有理,诸位明公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文华殿内其他廷臣,一旦确认煤钢专营,朝廷与民争利的大势已定,所有廷臣皆是聚敛佞臣。
侯于赵吃饭的速度可谓是风卷残云,他用最快的速度吃完,而后把嘴擦干净漱了口之后,才匆匆的赶到了龙池边。
侯于赵十分谦虚的说道:“不过是拾人牙慧的故智,臣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朱翊钧下印,看着奏疏,看着王崇古说道:“官厂团造法,在王次辅的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毛呢到大明的方方面面,次辅居功伟业,春秋论断,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无论日后何人如何曲解,王次辅的功绩都是无法抹灭的,也是无人可以窃夺的。”
侯于赵先论史,再论今,到了今天,已经不能使用当年的办法了,因为这些人已经不是过去的野人了,一些部族已经有了祖上的荣光,甚至还有文字,拥有普遍的共识,简单的编民齐户,反而是刻意制造冲突,很容易酿成边方动荡,这些个有共同认识的人,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张居正兼掌吏部,他写好了浮票,送到了御前朱批。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启动皇明祖训大诰,将设赌之人的手剁掉,以儆效尤。”
侯于赵除了喝酒,真的不擅长人情往来。
但万士和这套基于华夷之辨体系讨论问题,打一顿之后要立什么样的规矩,并没有解决。
“工兵团营已经开始修建绥远驰道。”文华殿内,王崇古汇报了工兵团营的进展,沿着官道驿路修建驰道,已经是进行时,而不是筹备了,七万的熟练工匠已经开始修桥铺路、铺设道碴,而且相应的石灰厂、钢铁厂等诸多官厂,也开始了营造。
大明民用煤六文一斤,已经很久没涨过价了,虽然现在加入了黄土的蜂窝煤,也是六文一斤,看似是涨价了,但蜂窝煤的燃烧更加充分,是技术进步,不是涨价。
已经筹备近一年的绥远驰道动工了!
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绥远都是一个大工地,而这种建设,有利于大明对绥远的王化,也有利于绥远的矿藏入腹地,煤铁铜银,都是北方的矿产资源,为实现煤银对流夯实了基础。
当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那是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这个皇帝的基本必备素养,朱翊钧还是有的。
以更高的共识,弱化进而瓦解他们本身的共识,最终完成教化。
前面大明都做到了,戚继光真的带兵去打了一顿,而且打的草原人心服口服,连瓦剌人都夹着尾巴西进了。
曾省吾的保守派底色没有变,皇明祖训的大诰律例,其实已经是沉睡条文了,保守派崇尚祖宗成法,确实非常合理。
文华殿的明公彼此看了看,都笑了出来。
而侯于赵的这本奏疏,就是解决这个究竟立什么规矩的问题,系统性的提出了塑造新共识的意见,并且给出了具体实施的举措和标准。
“我赞同。”万士和作为礼部尚书,没有咬文嚼字,只是表达了同意的观点,他最近一直在忙着三级学堂的事儿,官厂团造的扩大,有利于兴文教,大明天下贱儒太多,是礼部最头疼的地方。
无形的大手在理论上,看似是完美的,但一旦照进了现实,就发现肉食者鄙,目光短浅这句话才是践履之实。
张居正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侯于赵有赤子之心,异于常人,不应以常理看待,据会同馆驿奏闻,侯于赵的师爷提醒了他,但辽东春耕已到收尾之时,侯于赵实在放心不下,故此行色匆匆。”
“实践之中,还是王民更好用。”朱翊钧承认他多少有点理想主义了,实践而言,王民则是最优解,而人民这个词,反而更像是幻想乡和理想国的虚妄。
“朝廷在干涉之前,煤钢没有专营,我也没看到煤钢有什么成规模的生产,专营吧。”王国光代表户部做出了表态,大明两百岁了,之前朝廷不干涉的时候,也没有形成任何的产业规模,门头沟挖煤,狗都嫌弃。
朱翊钧:命?那是什么?人间的事,朕这个皇帝说了算!说让你当巡抚,你就是巡抚!
侯于赵离开了皇宫,庆幸自己大难不死,没有按时觐见,非但没有招致天子的雷霆之怒,相反还在宫里蹭了顿饭,这够他和李成梁吹好几年牛的了,而且自己的奏疏,引起了陛下的重视,陛下亲自提了奏疏的名字,并且给了批注。
侯于赵很清楚的意识到了自己圣眷正隆,但也就是意识到了,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他其实不怎么会使用这些圣眷,结党营私?僭越威福之权?为非作歹?好像还不如垦荒种地有趣。
要说利得税,这的确是对贵金属的加税,防止流出反对就反对吧,这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的三级学堂也反对,这就是有病,连林辅成这种自由派,也认为,接受教育是应该属于大明每个人的自由。
朱翊钧这才知道,这种比喻手法,明朝就已经有了,用牛马比喻于生活所迫不得不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两人商议的声音并不小,会同馆驿有人听到了。
侯于赵入京又不是他自己一个人,他睡过了,可是师爷也睡过了?师爷睡过了,难不成书吏也睡过了?所以是有人拦下了,这个人正是田富举。
侯于赵感觉是对的,因为他之前一直是圣眷在隆,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而侯于赵的办法是,塑造共识,一个大明,都是王民。
王谦偶遇侯于赵,侯于赵喝的大醉回到了会同馆驿,朱翊钧知道后,为了避免侯于赵御前失仪的问题,朱翊钧才让田富举来的,爱睡就睡,睡醒了再干活不迟,在塞外都干了快十年活了,该歇歇了。
“我同意。”工部尚书汪道昆自然是鼎力支持,这增加了工部的话语权,无论日后谁当大司空,都得感谢郭朝宾、汪道昆这两个工部尚书做出的努力,让工部不再是朝廷的透明人。
北虏的荣光,那不就是胡元入主中原吗?让他们保持这样的共识,对大明有害无益,维持这样的共识,对鞑靼人就有意义了吗?维持这样的共识,对鞑靼人就是历史负担,只能和中原继续对抗,对王化抵触,对于完全依赖中原才能维持生活的鞑靼人而言,这也是痛苦。
一回朝就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大问题。
证明侯于赵的能力不是灵光一闪的,而是真的很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哪怕是不摆席,去三大会馆拜拜山头,联络下感情总是应该的吧。
“这句话就这样吧,还是不改了。”朱翊钧虽然承认自己的不切实际,但还是不想改,这个词也不是朱翊钧首创,是《诗经·大雅·抑》中的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思是诸侯要安顿好支持你的人,谨守法度不要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
师爷虽然很多时候能代表侯于赵,但是你拜访朝堂大员,让师爷拜访,那不是抽明公们的大嘴巴子吗?还不如不拜访,师爷骂人,已经很客气了,没有弃他而去,都算是同志同行且同乐之辈了。
“忠君体国者人民也。”侯于赵恍然大悟总结性的说道。
这种办法一直在使用,比如战国,诸侯们将野人编民齐户,垦荒种田时为民,征战时为兵,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汉朝,汉武帝时仍然大量将野人编民齐户。
“缺官。”万士和的脸色跟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
《大诰律》启动!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斩!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