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2章 大司马这个保守派有点怪(1 / 2)吾谁与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2章 大司马这个保守派有点怪

王崇古在早些年,和俞大猷一起抵背杀敌,多次出海清剿倭寇和亡命之徒。

晋党故事的最开始是为了防备北虏入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党逐渐从最开始为了解决问题而诞生的党派,变成了僭越主上、挟寇自重、弛防徇敌、特权经济的集合。

王崇古亲自杀过倭寇,也亲自杀过北虏,从刑部主事、知府、兵备副使、陕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到总督宣大、山西军务,这每一步,王崇古都是依靠自己的军功一步一步的爬到了最高处。

张居正带头挽留王崇古也是因为王崇古现在是投献之臣,尤其是在俺答汗被俘入京后,王崇古就是想僭越,也万万做不到了,他没那个实力了,所以现在张居正才挽留王崇古。

朱翊钧看向了曾省吾问道:“兵部以为呢?”

“这个惩罚,是不是威罚过重了些?”保守派曾省吾俯首说道:“要不这样,都饷馆对其名下的商船统一加征为两成税赋,七家望族,五代不得恩科好了。”

奉天中兴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京营总兵、征虏大将军、奉国公戚继光,是礼部确定的正式官名表述。

之前的河套的确是入不敷出,但现在大明有宝岐司,再拿出中原圈养牲畜的办法,这河套不敢说盈利,但收支平衡还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可所有的布置都需要时间才能生效。

“大司空和大司徒最近在研究什么?搞得很是神秘,朕颇为疑惑。”朱翊钧问起了汪道昆和王国光,汪道昆这几日,找到王国光似乎在研究什么问题,朱翊钧还没有收到奏疏。

大明攻伐了板升,进军河套,这个时候,不杀俺答汗的确是有利于对绥远这个新省的王化,但是贱儒们似乎有自己的主张,并不愿意提及绥远王化之事。

这是何等的血仇?

俺答汗被俘后,有柔远人的言官,觉得是俺答汗是大明的顺义王,也快老死了,就不必斩首除国;有言官认为大明撕毁议和,是国失大信,俺答汗并无更大的悖逆之举,不应该征伐;有言官则是从君子务本,以仁为本,劝君上仁恕。

但凡是北虏的威胁还在,王崇古要退,张居正绝不挽留。

第二个就是利玛窦这个人‘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利玛窦一生都在致力于翻译大明书籍,而后通过耶苏会传回泰西。

嘉靖中晚期,大明武备松弛到了一种极为夸张的地步,十几个倭寇就能闯到南京去,两骑北虏就可以压着大明贯穿大明万人大营。

这很重要,这是确定戚继光名分的大事,礼部没有丝毫的马虎。

“当初这件事为何没有做成?”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嘉靖十九年八月七日,北虏从宁武关入寇,劫掠岚州、静乐、岚兴等县,所杀掳掠百姓超过了万人,而且在大明境内驻扎了十余日,在八月十六日,再次从宁武关离开,山西副总兵魏庆拥兵万余,敌人来的时候畏惧不出,等敌人走了,才悄悄跟着,结果遇到了北虏殿后骑卒,一共两人。

万士和反对陛下赶人的想法,他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利玛窦是传教士,张国祥是龙虎天师,都是宗教人士,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下午朱翊钧从京营操阅军马回到通和宫,在通和宫召见了铜祥铜厂总办陈成毅。

“潞王你的意思呢?”朱翊钧看向了弟弟,询问他的意见,大婚后就成丁了,他也要开始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既然是传教士,不如就让他在京师,和龙虎山天师张国祥张提点,沟通一下道藏?”万士和不认同陛下的做法,他低声提醒道:“陛下,遣泰西特使徐璠也在搜集泰西文牍,咱们直接把人赶走了,恐怕徐特使在泰西难做。”

而且这有利于大明在吕宋的王化,也有利于大明在吕宋的统治。

既然泰西来的使者总是需要翻译点什么,不如翻译道藏,够利玛窦研究一辈子了。

“花的是宫里的钱,外廷大臣就没必要分说此事了。”冯保作为司礼监大珰,自然要反驳一句。

他提起翟銮当年的重振京营五事疏,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确定给戚继光封公这件事,张居正看病前口头答应了,这正是开始了走流程。

嘉靖中后期的时候,北虏入寇都是能瞒就瞒,瞒不住再想办法输贿逃避,朝廷都不肯面对,边方军卫上报也是讨嫌。

“还得是大宗伯啊。”朱翊钧由衷的说道:“不愧是读书人。”

在廷议结束之后,朱翊钧单独的留下了万士和,主要是关于泰西特使利玛窦之事,利玛窦比历史上早到了一年,按理说他现在应该前往印度,在第乌总督府传教才对,但是他通过教廷,直接申请到大明传教。

廷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曾省吾的意见通过了廷议,朱翊钧在下印的时候,非常确认,曾省吾这个保守派实在是有点怪。

陈成毅很能干。

在大明腹地,四十岁无子才能合法纳妾,虽然民间许多人违禁,但作为官吏,一旦被人点了,就是私德有亏,就是污点。

不是没有,是没人肯出。

钱的确不用国帑出,但是如此奢靡,潞王会被骂成什么样?

“有言官上奏言征伐板升不义。”张居正摸出了一本奏疏,厉声说道:“此等荒谬之言,都察院和六科廊理当约束,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入寇,杀我大明壮丁妇孺六万,掳去四万,焚庐舍万余处,掠京畿杂畜不下百万,兵祸绵延,二百七十万人在兵祸之下忐忑惊惧,群寇附逆并起,三年间,京畿或死或掠者,七十余万。”

“看你那点儿出息。”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继续廷议就是。

而且陈成毅有大活要干,整个吕宋群岛最好的铜山在宿务,吕宋总督府已经探明,陈成毅这次回去,就会去开这座铜山,连名字都取好了,名叫铜兴镇,吕宋诸岛的铜山,都是以铜开头。

皇帝和元辅都商量好的事儿,兵部没有理由去反对。

朱翊钧对利玛窦这个泰西的传教士,反感的理由有二,第一个是他必然会传教,朱翊钧不喜欢异端,万历元年,黎牙实入京时,皇帝就直接了当禁止传教,徐渭在长崎,更是把倭国的教区给扬了;

功臣名号+散官号+勋+职官+差遣兼事官+爵+人名,算是确定了戚继光的完整封号。

朱翊钧发现,这五件事,张居正在万历初年干了四件,连每一营军兵数目都对得上,唯独这个会推大将,没有做。张居正不能这么做,最合适的大将军人选是戚继光,戚继光是他张居正的门下,主少国疑,张居正这么干,不是摄政,是篡位。

“言官骂我张居正刚愎自用也好,骂我张居正阻塞言路也罢,此等谬言不得再谏,妨碍圣听!”

“陛下。”王国光眉头紧蹙的说道:“臣以为还是节俭为宜,陛下亿兆瞻仰,万民以为则而行之,潞王为陛下胞弟,如此奢靡,天下人如何看待潞王殿下?”

在西线有马芳等将领,在京畿附近有戚继光等将领,在东北线有李成梁等将领,大明才算是彻底守住了战线。

落袋为安,能留在口袋里的才是属于自己的。

戚继光在北方已经十四年之久,北虏都知道他的为人,相比较李成梁那个痞子,戚继光是个好人。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钧认可了张居正的做法,九年了,张居正终于干了一件奸臣该干的事儿,阻塞言路,以极为强硬的态度,压制言官,不让他们对复套之事胡言乱语。

三成加税就是敌国外患待遇,两成刚好,既然不把国朝当回事,既然要对抗,那就对抗到底好了。

“大司马所言,甚善,惩罚海税三成为敌,两成足矣,其遮奢之家,既然煽动挑唆舟师聚啸,自是全无忠君体国之心,五代不得恩科,已是恩典。”万士和立刻附议,作为礼部尚书掌管科举权柄,曾省吾的这个处罚自然要他同意才能深入执行。

(图为北虏两骑贯万人出处)

在鞭长莫及的时候,通过惩罚性关税削减敌人从海贸中获利。

死硬顽固抗拒大明王化的北虏,早就已经集中到了板升,所以河套诸部的抵抗意志极为薄弱,之所以不跑,是因为草原人都知道,戚继光真的是王师。

而洞庭商帮和宁波商帮的这一次惩罚性加税,是真的杀人不用刀的狠辣毒计,还不如一刀杀了他们痛快,不仅仅是要惩戒商帮这个主体,商帮的实际控制人,两个商帮背后的名门望族也会被长期加税,这是穿透执法的应用。

“回陛下,的确看过,翟司马当时言清汰旧营,京营只需十营三万即可。”张居正点头说道,他的新政也不是他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多数也都是嘉靖新政的延续。

张居正和王崇古对看了一眼,都没有说话,他们没有说话,他们觉得这个惩罚有点过重了,但是一时之间又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所以干脆沉默。

大明现在有专门的遣泰西特使,高启愚、徐璠、徐九皋等人,带回了大量的书籍,大明在紧锣密鼓的翻译泰西的文书。

这个非血亲的公主,嫁的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

道爷玄修要钱,严党贪墨横行要钱、东南平倭荡寇要钱,徐阶为首的清流干脆说没钱。

“陛下圣明。”张居正既然看病之前就答应了,那自然没有反悔的道理。

张居正此言一出,日后他的罪名上,必然会有一个阻塞言路的罪名。

腹地实在是太卷了!

“陛下,吕宋最大的铜山在宿务岛上,一万斤矿料能出八十一斤赤铜,臣打算在吕宋继续主持铜厂之事。”陈成毅当初去吕宋就是为了这个特赐恩科进士的出身,现在他得到了,反而不想回腹地了。

朱翊钧趁着廷臣们没有往外掏奏疏的空档开口说道:“前些日子,大宗伯翻出了一本嘉靖二十二年的奏疏,是兵部条陈守京师五事,彼时兵部尚书内阁辅臣翟銮领兵部上奏,这五件事,分别是会推大将提领京师、召集辽东宣府大同能战之将、遴选营兵每营三千、稍给武将事权、廷议庙算给饷。”

万士和觉得曾省吾的法子,比陛下要好,哪有天子视臣民为仇敌的?不能够。

“这个利玛窦,找个理由让他哪来的回哪去吧。”朱翊钧思索了一番,还是选择了保守,而不是更加开放的将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所有成就,都给利玛窦翻译了去送回泰西,朱翊钧真的没那么大方。

和工部尚书汪道昆沟通之后,陈成毅发现,铜料对大明真的有大用,关乎新政成败的大事。

这些年,林林总总的赏赐,他自己小金库都有二十多万两银子,五分之二个先帝皇陵了。

“那娘亲那里,你自己去说。”朱翊钧点头,算是从了廷臣们的意见,至于说服李太后的事儿,就交给朱翊镠去撒娇就是了。

一一一.二五三.二零四.八五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